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界限与同理

前几天,经过书柜时,突然发现有本书显得特别抢眼。我毫不犹豫地便伸手把它从书丛中抽了出来。我便坐在书柜旁的沙发上开始翻看。这一翻便让我无法自拔。我完完全全被它吸引了!我爱上它——由美国临床心理师Arthur P. Ciaramicoli 和心理成长书籍作家Katherine Ketcham联手写的《你的感觉,我懂!》。

或许是感同身受的关系,觉得这本书超棒的!单是看作者的序就让我感触良多也让我那不知是喜或悲的眼泪直流。

我很久没认认真真地把一本书里的一些精彩部分或让我有感触的部分记录下来。因此,我决定要好好地把这一本书的读后感记录在部落里。

今晚上,先分享这一段:


“身为临床心理医生,我所受的训练和工作上的历练教我严格控制情绪。年复一年下来,我学会滴水不漏地为个人感受把关,让私人生活只属于自己,尊重患者或治疗师之间必须存在的界限。然而,若从个人观点出发。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有赖于互相坦言内心隐私的意愿。” 摘自《你的感觉,我懂!》pg14

看到这一段,心中多年来一直在质疑的问题又浮现出来!打从学习谘商讲师们便叮咛,个案与谘商师必须有个界限。

曾经在一堂谘商技巧课里。我被讲师叫了出来当谘商师的角色而班上一位男同学则当个案。
如常地会先一些“热身”聊天。在不自觉中便把同学带入状况中。那同学说着他面对的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说着说着竟然哭了起来。看着在哭泣的他,我心头一酸。仿佛是与他同在的。我不自觉的说出我的感受。

这时候,一旁的讲师即刻喊停。他说:“山同学,你怎能自我表露了?”

我当时问他为什么不可以呢?个案和我是相识的,所以基本的建立关系阶段便可以直接跳过。因为我们之间本来已有了互相信赖的关系。在这情况下,我为什么不能表达我的感受?若我坦诚剖白能让个案感受他是被明白的。这不是更能引导个案去探讨更深层的自己吗?

讲师给我的回答就是在谘商中不该有谘商师的个人感受的部分。

这一点真的让我很纳闷。何谓与个案同在?难道就嘴巴表层同理吗?难道就一种引个案剖白的技巧而已?同理不就是我能感受对方能感受的。唯一不同的是我知道正发生什么事?我能选择该怎么做?而非跟着陷入无助的悲伤中啊!

与个案的界限,我也慢慢地学会,但却觉得自己有点冷漠。甚至是虚伪。谘商过程中,一切为个案福祉为目标,不是吗?我那只限于谘商室里的关怀与热情,真的是对个案最好吗?我有点混淆了。

在谘商室里我和个案是彼此信赖的。我与他也是坦诚相对的。但,我却没有勇气把手机号码给他们。

是,我知道那是为谘商师的私人空间着想。

可是,个案不是我关心的人吗?我怎么嫌弃他打扰我私人空间了?

在谘商室,谘商师对个案是那么的关怀。但在街上遇见了却连个招呼也不打形同陌生人。

是,我知道。那是为了保护个案,因为有些个案可能不想让他人知道他接受谘商的事。

可是,会不会个案正期待谘商师走过去跟他打个招呼呢?

界限与同理....我想在这本书中我会找到答案。

8 条评论:

匿名 说...

的确做为一名专业的谘商师不应该把自身的感受自身的感受纳入其中,这可能牵涉到专业道德问题... 很期待你下回的分解..

Benjamin留笔

阿山 说...

阿本,欢迎你!要多来逛哦!
其实我常在想,会不会过于迷信“专业”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

匿名 说...

這本書還在我的'waiting list'裡,或許我讓它插隊一下。;P 最近我讀和看的那一系列的書和dvd,讓我對“心理治療”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變。目前還在消化、沈澱、整理中...

很快就見面了,看到時我“領悟”到的有多少。;>
回家路上有你真好!謝謝你!我愛你!

阿山 说...

谢谢你为我介绍了一个好东西。还买了一个超值的东西。爱你,爱你呢!

匿名 说...

呵呵!不客氣!坦白說,這麼顛覆的思想,在目前來說,我能分享的人也確實不多。所以謝謝你!我愛你!至於那個超值的東西,謝謝你的信任和肯定!我也愛你,愛你呢!;>

阿山 说...

那一定是我也需要听到!:P谢谢你给我找了好东西。

匿名 说...

我在想,會不會因爲這樣的專業,讓我們決定彼此不見面,永遠停留在這個空間裏?想想。。^^

by xin

阿山 说...

xin,

该见面的时候就会见面吧。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